联系我们 / Contact us
电话:0771-3108828
邮箱:673732251@qq.com
地址:南宁市高新区科德西路29号1号楼13层
行业资讯
国务院关于保障饮用水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
浏览次数:
时间:2017-12-13
——2012年6月27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杜鹰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我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情况,请审议。
一、近年来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进展及成效
饮用水安全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做好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本要求。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各地区、有关部门把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和投入力度,工程建设显著加快,监管力度持续加强,城市和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饮用水状况总体安全。
(一)关于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
1.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国设市城市和县城公共供水日供水能力增加0.33亿立方米,管网长度增加22.21万公里,用水人口增加0.96亿人。截至2010年底,全国城镇(设市城市、县城和建制镇)供水人口6.3亿人,供水普及率达90.3%。2011年,按照自2012年7月开始全面实施的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评价,全国设市城市公共供水厂出厂水水样达标率为83.0%,设市城市和县城公共供水末梢水水样达标率为79.6%。目前,全国约85%的地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划定了保护区,编制了水源地保护规划,城市饮用水水源达标率基本稳定在80%左右。
2.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体系初步建立。2007年,经国务院同意,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和卫生部印发了《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城市饮用水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规划。有关部门配套编制并实施了《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全国城市饮用水卫生安全保障规划》和《全国城镇供水设施改造和建设“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同时,还编制实施了与饮用水安全保障相关的水资源、抗旱、流域水污染防治、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地下水污染防治等专项规划。
3.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按照全国人大的统一部署,修订了水污染防治法,增设了“饮用水水源和其他特殊水体保护”专章,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管理和执法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同时,修订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水质指标从35项增加到106项,加强了对水质微生物、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指标的控制。还颁布了水源保护区划分、供水设施安全运行与维护、饮用水监督监测和应急管理等方面的标准和技术规范。
4.水源地保护与监管制度逐步健全。建立了水源地核准和安全评估制度,分批核准了175处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组织开展了重要饮用水水源地达标建设工作。严格落实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科学划分水源保护区,强化监督执法和应急指导。建立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年度评估机制、水源环保信息通报机制和水源环保规划联动机制。加强水源地监控能力建设,初步建立了多级水资源及环境监控网络。加强地下水源保护及监管,启动了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开展重点地区地下水超采治理。
5.城镇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得到加强。修订颁布了《城市供水水质管理规定》,建立了水质报告和通报等制度,指导和监督供水企业按要求控制水质。自2004年起,每年对城市供水水质实施监督检查和跨区域交叉互检,对各地水质情况和应急体系建设等进行抽样调查并通报。推进城镇供水行业特许经营制度改革,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镇供水建设和改造。初步建立了由政府、部门和企业组成的多层次城镇供水应急预案体系。在有条件的地区,推行城乡统筹区域供水,实现城市和农村饮水“同网同质同服务”。
6.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覆盖面不断扩大。建立了国家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络,已覆盖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设置了1.34万个水质监测点。在重点场所建立监测哨点,开展水性疾病监测和饮用水健康影响调查,充实中西部2234个县级卫生监督机构的现场检测设备配置。加大卫生监督检查力度,2010年对供水单位的监督检查户次数比2005年增加了50%,每年组织开展监督抽检并通报结果。自2011年起,将饮用水卫生安全巡查纳入医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推进饮用水卫生监督服务均等化,重点加大二次供水、学校饮用水等卫生监督。
7.饮用水安全保障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十一五”期间,中央投资大幅增加,累计安排1800多亿元,主要用于水源工程建设、重点水源地保护、湖泊生态环境保护、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城镇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监测能力建设、测土配方施肥等。“十一五”时期,新增水利工程供水能力285亿立方米(其中,城市新增140亿立方米)。2011年以来,中央除继续在上述领域投入约1067亿元外,还启动了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率先在新安江流域建立了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落实了生态补偿资金。
(二)关于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
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顺利实施。2005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准实施了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卫生部联合编制的《2005—2006年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规划》和《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2005—2010年,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共完成投资1093亿元(其中,中央投资610亿元,地方和群众投资483亿元),新建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23万处、分散式供水工程68万处。2004年调查核定的3.23亿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到2010年底累计解决了2.21亿,超额完成规划任务。为解决剩余和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2009—2011年,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卫生部和环境保护部组织开展了新一轮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评估,并在此基础上联合编制完成了《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正在付诸实施。
2.农村饮水安全状况显著改善。“十一五”期间,通过集中式和分散式供水工程建设、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等方式,人口较少民族、水库移民、华侨农场的饮水安全问题全部得到解决,砷病区、血吸虫疫区等涉水重大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全部得到解决,中重度氟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解决了4.5万所农村学校1870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由40%提高到58%,供水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2011年,全国又解决了5560万农村居民和838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
3.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的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密切协作,共同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建立了中央、地方和受益群众共同负担工程建设资金的投入方式。中央补助投资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各地因地制宜大力推进适度规模的集中式供水工程建设,积极推行用水户全过程参与,有效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绝大多数省级政府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并列入政绩考核内容。
4.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运行机制初步建立。在工程建设中,各地按照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原则,明晰工程产权,落实工程管理主体,明确工程管理责任;按照补偿成本、公平负担的原则合理确定水价,强化水费计收。有关部门出台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用电、用地和税收优惠政策。初步测算,实行电价和税收优惠政策后,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运行费用可平均降低13%—21%。
5.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不断加强。坚持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加强江河湖库等水源地保护与生态修复,积极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着力保障农村饮用水水源安全。加强水质卫生监测,目前全国农村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络已覆盖所有省份。近年来,卫生部组织开展的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水质卫生监测结果表明,水质合格率逐年稳步提高。实施农村集中式供水和学校饮用水卫生安全巡查,不断提高卫生监督覆盖率,配套完善工程水质净化消毒设施,保障饮用水水质安全。
6.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发挥了良好效益。一是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提高了农民健康水平。农民饮用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减少了水性疾病传播风险,节省了医疗费用。二是提高了供水保障能力,大量农村劳动力从以前找水、拉水、背水中解放出来,增加了生产性投入,提高了收入水平。三是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来水到户的地方,近一半的农户购置了洗衣机、太阳能热水器等家用电器,缩小了城乡差距。四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党和政府的威信。五是优先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饮水困难,投资上给予重点支持,政策上给予倾斜照顾,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广西供水设备为您分享